当前位置: 首页 >企业文化 >职工作品 >

《定风波》赏析

来源:厦门分公司 柯华吉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06日  浏览次数: 1298

打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1082年的春天,那个时候苏东坡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已经三年了。本来苏东坡是北宋开国百年第一的文坛顶流,却因朝廷政治斗争,使他不但遭受了100多天的牢狱之灾,还从京城被一步步放逐到黄州,成为一个几乎没有俸禄、没有正经事做的闲人。名声没有了,官职没有了,政治理想没有了,这种生存状态下的苏东坡写下了这首词。

在那人生几乎失去了意义的时期,苏东坡内心是如何去面对苦难、面对世界的呢?作者没有站在豁达超脱的最高处来俯瞰众生,而是从自己日常小事引起的情绪波动中、用《定风波》这首词给了我们启示、给了我们答案。

这首词的上半段讲的是作者面对突发的日常春雨淋湿时的情绪活动。我们都知道,这场大雨暗喻着人生的苦难。跟我们普通人一样,苏东坡面对突发逆境事件时首先表现出本能的盲目抗拒和无助挣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萧且徐行”,面对意外风雨,作者第一反应是“莫听”,是拒绝倾听外面的声音,是拒绝接纳、抗拒苦难的到来:你有雨点打叶声?我回应你放声吟啸;你想让我停止脚步?我偏要“缓步徐行”, 这又“何妨”,又能对我怎样?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抗拒之后的自我宽慰、自我鼓劲心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我手有竹杖,脚有草鞋,一身轻装,胜似战马,这辈子我怕过谁?随后他发出一声感――“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身破旧蓑衣,一路风雨迷茫,一生蹉跎,苦难算什么?既然没办法躲过这场风雨,那就让我泰然处之,享受这场大雨吧!

这词的下半段讲的是风雨过后作者心灵回归、享受自然、深自省察的过程。“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郁结情绪的转换还是需要外部因素来促进的,春风的寒冷终于把作者拉回了现实世界。“山头斜照却相迎”,这时作者的抗拒心没了,心扉敞开了,山川阳光进入了自己的眼帘,在拨云见日的那一刻,作者依恋起眼前的秀丽美景了。面对生活、面对自然,我们只能相迎,不能自绝。“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方才风吹雨打时自己的困顿窘迫,苏东坡发出一声长长的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什么归去?归去哪里?狂风归去了,回归到它该去的天涯海角了;暴雨归去了,回归到地面上的湖泊河流了;打叶声归去了,树林恢复到平常的安然平静;吟啸声归去了,回归到宁静祥和的心灵对话;抗拒心归去了,回归到能够接纳苦难的灵魂;绝望心归去了,回归到豁达通透的认知里。“物”也“归去”,“心”也“归去”,统统“归去”后,天地间留下了无垠无痕的“无”――“也无风雨也无晴”,就像是一场春梦,梦境过后,一切都会消弭。所以,当你悟到这一切的时候,你觉得“风雨”和“晴”还重要吗?它们已经不重要了,它们的出现只是带给我们一个感受,“船过水无痕”,走过之后就不要再执着了。

 可是这个 “无”不是“没有”,而是“归去”,既然归去、就会回归,烦恼和痛苦还会时不时的困扰着我们,怎么办?苏东坡认为,如果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感悟,有了喜忧两忘的的心灵感受,苦难也好,幸福也好,都是中性的;风雨也好,晴也好,都是虚妄;你不再对他们有评判,不再有了二元对立,自然而然就不会再有得失心,你就可以完成了对于苦难的跨越、求得解脱。

“定风波”,虽然是词牌名,可我更愿意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三个字:先学会平定内心情绪的变乱风波,进而平定生命旅途的变乱风波,方可走向更加通透旷达的人生。可以说,这首词道出了修身的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