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莆田分公司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浏览次数: 15
翻开这本《因平凡而伟大——冶金地质优秀技术工人奋进实录》,字里行间跃动的是一群冶金地质人扎根一线的身影。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刻进了骨血;他们没有慷慨激昂的宣言,却用沾满泥土的双手、踏遍山河的双脚诠释了“平凡岗位亦可成就伟大”的深刻内涵。当我把这230页的书籍轻轻合上,像合上一本滚烫的日历——时间被46个平凡的名字压成一条亮晶晶的矿脉,横亘在中国冶金地质的精神脊梁上。
读到谌逊龙同志的事迹时,我格外亲切——他是我们二局岩土院莆田分公司的“老战友”,27年扎根岩土勘察一线,从一名侗族青年成长为高级工程师,600余项岩土工程项目、50余项甲级勘察项目的成绩单,是他对“敬业”二字最有力的注解。同事们送他“土地公”的外号,既是玩笑,更是信赖。在民间,“土地公”是一方安全的守护者,在工地上,谌逊龙就是勘察质量与施工安全的“定盘星”。
最让我动容的是2022年5月那场“验槽风波”。建设单位要求10点验槽,他提前半小时抵达现场,却发现5#楼基槽已擅自浇筑素混凝土。面对施工方“担心下雨”“地层没问题”的辩解,以及“耽误工期谁负责”的质问,他寸步不让:“不按程序施工,责任在你们;基础没到持力层,楼房沉降超标,这个后果你们敢担吗?”最终,施工方同意破除素混凝土排查,一场重大安全隐患就此消除。这份“认死理”的坚持,不是固执,而是对勘察事业的敬畏。
洪荣渲是我大学时期的同班同学,也是老熟人了。如果说谌逊龙代表了老一辈地质人的坚守,那洪荣渲则展现了青年冶金地质人的担当。17年一线生涯,从“技术菜鸟”到“项目尖兵”,他的故事里,满是年轻人“敢扛事、能成事”的闯劲与韧劲。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接手征地拆迁市政项目的经历。彼时项目因青苗赔偿问题屡屡停工,多名技术人员先后撤出,而他却毅然接下重担。协调赔偿时,他被村民驱赶过、与村民争吵过,却始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发现荒地上的设备被拿,他不指责、不抱怨,反而主动提出补偿场地占用费,用诚意化解矛盾。他说:“越是难度大的工地,越能学到东西。”这份清醒与务实,让他在攻坚克难中快速成长。
洪荣渲带徒弟的故事,也充满了“传承”的温度。他深知徒弟的抵触情绪,便以自身经历开导,手把手教项目、逐字逐句改报告,哪怕耗时费力也毫无怨言。最终,徒弟不仅能独立解决问题,还得到甲方认可。这恰是我们冶金地质人一直传承的“传帮带”精神——冶金地质事业的发展,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让技术在传承中精进,让精神在传递中升华。
邱智雄同志的“老顽童”形象,读来让人会心一笑,却又心生敬佩。快到退休年纪,他仍像年轻人一样坚守工地。30多年地质生涯,和他同批毕业的20多人里留下来的只剩他一人,却从未想过转行。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热爱,是抵御艰苦的最好铠甲。
夏天的工地酷热难耐,他的衣服湿透了,却能笑着拧出水分说“这是人工降雨”,用幽默驱散团队的疲惫;晚上赶材料时,他会突然“捣乱”,让大家瞬间清醒——这份苦中作乐的乐观,不是对工作的轻慢,而是对生活的热爱。厦门文馨园桩基项目中,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眼睛熬得通红,却坚持了3个多月;桩基补强项目遇台风季,他带领团队制定应急预案,最终保质保量完工。这些经历印证了他的话:“工作虽然辛苦,但我从未想过改变工作性质。”
作为分公司的副经理和党支部书记,我常思考:如何让团队在艰苦的工作中保持活力?邱智雄给出了答案——用热爱点燃激情,用乐观凝聚人心。他身上的“老顽童”气质,本质是对工作的纯粹热爱:不图名利,只愿把每一个项目做好;不计得失,只愿和团队一起攻克难关。这种热爱,比任何口号都更有感染力,也正是我们分公司需要传承的宝贵财富。
翻到陈德贵同志的事迹,“高原”二字格外沉重。2006年首次踏勘西藏吹败子矿区,他和团队从“骑马浪漫”到“步行攀爬”,在海拔5800米处缺氧前行。11年驻扎西藏,年逾五十仍再次踏上高原,他说:“也许我和青藏高原的地质工作还有未了的情缘。”这份“情缘”,其实是以身许业的奉献。
陈德贵的故事,让我想起我们分公司参与过的重难点项目——有时为了赶工期,技术员们需要在泥泞的工地里连续奋战,有的技术员熬夜挑灯加班加点整理资料出报告……这些与高原的艰苦相比,我们的困难或许不值一提,但那份“克服万难、完成任务”的精神是相通的。
穆小平同志的事迹,让我看到冶金地质人“攻坚克难”的本色。在福建可门火电厂项目,他深入1米深的淤泥滩涂放样,在摇晃的工具船上跟钻,晚上睡觉都觉得“仍在摇晃”;在新疆哈密熊凤湾矿区,他的饭菜和被褥里全是细沙,高温天只能躺在床底下乘凉;在西藏丁青县,他遇到过岩羊避狼的惊险,见过400多斤的棕熊,却从未停下勘查的脚步。这些经历,是他“以脚步丈量大地”的生动注脚。
更让我敬佩的,是他的“突破”精神。2012年担任西藏努日铜多金属矿区详查项目组长时,发现钻孔资料未达预期,他带领团队重新填图、圈定矿体,最终在3平方千米范围内找到好矿,增加了资源量;2020年重回西藏负责经营部,他不仅完成矿权延续,还中标桑日县国土空间规划项目,为拓展市场积累经验。他的突破,不是偶然——是在滩涂里泡出来的经验,是在风沙中磨出来的敏锐,是在高原上练出来的韧性。
穆小平协调藏汉关系的故事,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情怀。2015年丁青超基性岩体铬铁矿项目,因藏民不理解无法开工,他多次走访村民家中,宣传政策、解决困难,最终赢得支持;多年来,他还代表单位开展爱心捐助,增进“藏汉一家亲”。这让我意识到:地质项目不仅是技术工作,更是群众工作——只有赢得地方信任,才能让项目顺利推进。
……
读完《因平凡而伟大》,合上书页,46个平凡的名字仍在脑海里徘徊。我想,冶金地质事业,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付出。书中的事迹告诉我们:伟大,不在于岗位有多耀眼,而在于是否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极致;不在于成就有多辉煌,而在于是否为行业、为国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
未来,我们将以书中的优秀技术人员为镜,把钻头打进石头,把专业融入骨头;把青春写进山河,把平凡写成史诗。做一枚合格的“合金钻粒”,在冶金地质事业蓝图上,继续书写平凡的故事,为冶金地质事业发展,贡献一己力量。
作者:唐海仙
审核:尚文娟 卢俊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