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厦门分公司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浏览次数: 21
《因平凡而伟大》一书,以质朴的文字记录了46位冶金地质技术工人的真实故事。合上书本,我感动良久……那些在高原、戈壁、深山与车间中奋斗的一个个普通的身影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平凡”与“伟大”。
轻启书页,我仿佛又回到了两年前与这些优秀技术工人共处的那五个日夜。
当时刚踏入社会的我,有幸参与了总局组织在厦门疗休养的服务工作。在疗休养基地中,听着来自全总局系统优秀的技术工人们讲述他们在高原、戈壁、深山的工作经历,我的内心升腾了敬意,但也交织了不解——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在如此艰苦甚至危及生命的环境中坚守?我甚至不明白他们口中“三光荣”“四特别”的深刻内涵。
告别前的夜晚,大家围桌畅谈,听他们谈起半生艰辛,眼中却无半分悔意。王伟平描述着在零下20度的天山腹地,车辆陷入冰窟时带领大家徒手推车的惊险;孟祥熙说着与恶劣环境的殊死搏斗,从遭遇野狼的惊魂时刻,到大风掀翻蒙古包的午夜惊险,再到零下严寒中的风雪作业,每一个场景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他们那些跌宕起伏的经历,从他们口中娓娓道来,好似云淡风轻,却让我汗毛直立。正是这个夜晚,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三光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什么是“四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这些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陈德贵多年扎根雪域高原的坚守,是穆小平在西藏险象环生中的从容,是冯三川在非洲雨林抗击疟疾时的执着……
在《因平凡而伟大》这本书中,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再次跃然纸上。陈德贵多年如一日扎根雪域高原,从青涩技术员成长为被称为“牦牛”的技术骨干,他的坚守是对“艰苦奋斗”最生动的诠释。穆小平在西藏的险峻环境中,不仅要面对棕熊、狼群等生命危险,还要克服高原反应、极端天气等重重困难,却依然完成了多项重大找矿突破。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所谓“特别能战斗”,就是在最危险的时刻依然选择前行。
谌逊龙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土地公”,27年来坚守在机台旁,完成了600余项岩土工程项目。他在验槽时面对施工方的压力毫不退缩,坚持原则,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事迹,展现了一个技术人员的职业操守和担当精神。邱智雄这个“老顽童”,在勘察战线奋战三十多年,用苦中作乐的幽默感染着每个同事,他把“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作为人生信条,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在这条艰苦的道路上,新一代地质人正在茁壮成长。洪荣渲从连勘察报告都不会写的“菜鸟”,成长为专啃“硬骨头”的技术骨干,他的“先把责任扛肩头”的工作态度,展现了年轻一代的担当。冯三川作为90后地质人,在非洲加蓬的热带雨林中抗击疟疾、躲避野兽,还积极探索AI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为传统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张文璟面对隐伏矿体,能大胆提出新思路,面对千头万绪的项目,能以雷厉风行的执行力高效推进。这证明,新一代地质人既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也是善用智慧、注重方法的“战略家”。
陈锦梅的故事更是令人肃然起敬。在男性主导的精校岗位上,她挥动约5.5斤重的校平锤,校出了百分之百的合格率,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妇女能顶半边天”。作为全厂唯一的女班长,她以“要做得比别人多”的标准要求自己,带领团队创造了卓越业绩。
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那个曾经困扰我的问题——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坚守?是陈德贵所说的“未了的情缘”,是邱智雄坚持的“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是孟祥熙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是冯三川对新技术的不懈追求,是所有人共同践行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等等。46位优秀的冶金地质技术工人,像散落在山河深处的星辰,默默点亮国家建设的夜空。
这些平凡的地质工作者,在无人见证的角落里,用脚步丈量祖国河山,用汗水浇灌地质事业之花。他们或许不曾站在聚光灯下,但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不必轰轰烈烈,平凡也能铸就非凡。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传承这种在平凡中追求卓越的精神。就像洪荣渲那样勇于担当,像冯三川那样敢于创新,像张文璟那样不懈奋斗。在这个追求速成和即时满足的时代,我们要紧跟这些地质人的步伐:最珍贵的成就,往往需要最持久的坚守;最耀眼的光芒,常常来自最无声的奉献。
作者:王才玉
审核:尚文娟 卢俊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