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党建工作部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浏览次数: 22
合上《因平凡而伟大——冶金地质优秀技术工人奋进实录》这本书,指尖似乎还残留着书页间透出的泥土芬芳与金属光泽。这部由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编写的纪实作品,以数十位技术工人的真实故事为经纬,编织出冶金地质人“扎根大地、叩问苍穹”的精神图谱。
当钻探机的轰鸣声透出纸页回响在耳畔,当布满老茧的双手浮现在文字中间,我忽然有种更深刻的感受:伟大从来不是镁光灯下的瞬间惊艳,而是对平凡工作的持续坚守。
这是地层深处的生命刻度。在书中《不了高原地质情》篇章里,陈德贵的故事让我不禁湿了眼眶。2006年在西藏吹败子矿区首次踏勘中,为了精确标定矿化点位置,在天气变幻莫测,极度缺氧,高原反应明显的条件下,他勇攀高峰,创造了5800米的登高记录,成功采集了几个矿化点的数据。为了找矿突破,他先后进藏超过11年,像牦牛一样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最终取得了诸多显著的找矿成果。这种“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在众多冶金地质人身上都有着不同的表达。在《勇当地质服务行业尖兵》篇章里,物探工程师王怀坤扎根异国他乡的大漠戈壁,摸爬滚打15载,逐渐成为“蒙古国地学领域中资企业物探专业学科带头人”,拓展了蒙古国地质勘探市场,为所在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广了中国技术标准,而对家人的陪伴,一年内却只有回国的两三个月。书中记录的“岩心钻机班长”邓喜金,累计钻进深度达20000多米,其中包括2个超千米大角度深孔项目。遍布大江南北的足迹,各种各样的艰苦环境,一个又一个超深钻孔,背后是他对地质事业的无限热爱,在岗位上的无私奉献,对钻探工艺的精益求精。这些从地层深处采集出来的数据与岩芯,就是冶金地质人用生命镌刻的时代刻度。
这是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在《追求极致的切割匠人》篇章中,激光切割技师吴共志的“0.1毫米的考验”令人钦佩。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切割刀头的精度就是他工作的态度。为实现精度控制在0.1毫米以内的精准切割,他迎难而上,刻苦钻研,反复琢磨,精准试验,经过无数次尝试后,终于摸索出一套独具匠心的切割方法,速度快,精度高,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他每天在40多度的车间里一待就是十多个小时,研读生产工艺和设备方法的书籍至凌晨,一连就是一个月,生动演绎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这种对技艺的虔诚态度,在新时代冶金地质人中衍生出更丰富的内涵。电工“超人”贾学武全身心投入宝石级金刚石压机顶锤温度监控仪的研制工作,精准控制了加热系统电流和散热系统温度,确保了合成宝石温度场均匀、可控。信息专家常博凭借卓越非凡的专业能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在科技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赛道上并驾齐驱。激光片专线班班长陈锦梅,作为全厂唯一的女班长,用合格率从80%到99.9%的提升,6年客户零投诉的表现,充分证明了“妇女能顶半边天”。
他们用创新实践证明:工匠精神不仅是精益求精的坚守,更是与时俱进的突破。守正创新者进,知行合一者强,他们都是新时代冶金地质工匠群体的精神写照。
这是平凡岗位的价值坐标。翻开《西天山上盛开的“雪莲花”》这一篇,女地质技术员张翠的故事让我对她的拼搏进取精神由衷赞叹。这个本可以在办公室工作免受风沙吹袭的女生,却主动请缨奔赴生产一线,在戈壁荒漠来回奔走,百转迂回,年复一年用双脚丈量西天山山脉,最终为单位的矿权管理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取得了优秀地质找矿成果。正如她自己所说,“提供资源保障,实现产业报国”,体现了普通人所拥有的远大理想,这远大理想立足于平凡岗位,指引着普通人的每一次勇往直前。
书中记录的“机台边上的‘土地公’”谌逊龙,27年来主持完成岩土工程项目600余项,涉及工民建、市政道路、高速公路、电力、码头、铁路等诸多领域,每一个项目都圆满完成任务,得到各方赞誉。这些一个个项目的背后,是无数次在现场的刨根问底,是项目实施中的鞠躬尽瘁,是他写在脸上的敬业和刻进骨子里的坚守。
这是精神谱系的代际传承。在《笃行三十年 不负所期》篇章里,两代地质人的故事构建起令人动容的精神传承。王清明的父亲作为冶金地质事业的第一代开拓者,于1958年投身工作,在国家初立、百废待兴,矿产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他们攀登重重峰峦,跨越五湖四海,历经30年,为祖国探出了一批重要矿藏。成长于这样的家庭中,王清明的血脉中早已融入了地质人“三光荣”“四特别”的优良传统,他也投身于地质事业,走南闯北,一干就是30年,累计完成了超过100个大中型项目和重点工程。如今王清明也逐步把他的工作经验传授给更年轻的技术员,把“三光荣”“四特别”的精神火炬传递给新一代冶金地质人。
这种精神传承并非简单地复制粘贴。书中还有不少“师徒结对”的案例,许多年轻技术人员都有专属导师,老一辈工匠传授的不仅是技艺秘诀,更是“三光荣”“四特别”的精神密码。这种跨代际的智慧传承,让冶金地质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就像一根又一根钻杆的连接,才探明到更深处的矿藏;一方又一方混凝土的积淀,才筑造出更坚实的基础。
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无数平凡岗位上的坚守者共同托举。冶金地质人用行动证明:伟大的事业从来不是英雄主义的独角戏,而是无数平凡人共同谱写的交响乐。正是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接续奋斗,才让冶金地质事业生生不息。
当我们享受着工业文明的硕果时,不应忘记那些风餐露宿远离故土的地质勘探者;当我们高谈阔论科技自立自强时,不能忽视这些在野外一线默默奉献的技术工人。这本书不仅是冶金地质人的奋进实录,更是献给所有平凡奋斗者的赞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每个坚守岗位的平凡生命,都能绽放出伟大的精神之花。这种对平凡岗位的价值认同,构成了冶金地质事业最坚实的底座。
掩卷沉思,墨香飘散。此时此刻,冶金地质技术工人们正用沾满泥土的双手,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着最动人的时代篇章。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岗位上诠释出了“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的深刻哲理。
作者:邱光星
审核:尚文娟 卢俊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