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活动专栏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媒体关注 >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企这十年

来源:《国企》NO.18·总第352期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09日  浏览次数: 479

打印

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主体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国有企业运行质量持续提升,为国民经济提供有力支撑。国企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不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内生活力,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力。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改革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一招”。

改革是国有企业针对僵化的沉痛反思。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曾经有过蓬勃的发展。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力量推出了共和国历史上的多个第一:1954年,国产第一架飞机首次试飞成功;1956年,第一批国产载重汽车试制成功;1958年,第一台国产电视机实地接收信号试验成功、第一台国产拖拉机顺利下线,第一辆国产坦克制造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5年,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建成通车……以“鞍钢宪法”为代表的、符合中国企业实际的管理制度,更是将国有企业的管理带进一个新境界。“鞍钢宪法”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技术革新和管理进步。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国有企业逐渐走向僵化:平均主义、大锅饭、企业办社会、以行政命令代替市场手段等等,使企业的活力、创造力受到极大限制,一些企业生产经营连年亏损,无奈破产,一大批产业工人成为下岗工人,国有企业一度被贴上了“效率低”“垄断”“腐败”“官僚主义”等标签。

改革是国有企业破解困局的有力之举。自1978年开始,中央一直将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如何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作为政府附属物的国营企业逐步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独立市场竞争主体的现代新国企,对于中国这个庞大的、工业化进程远未完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开拓性任务,不仅需要突破思想意识形态的藩篱,从理论上创新将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而且还需要在实践层面克服各种历史遗留和现实困难,创造性地提出具体措施并探索各种改革模式。从1980年初期的放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到1985年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及股份制试点,到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中央于1993年提出加快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开始对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2002年开展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2013年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2018年更是推出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改革几乎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每一步。经过改革,特别是近十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性、全局性的重大变化。

改革是国有企业赢得未来的制胜之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乏力,南北发展鸿沟进一步拉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大战大考中必须彰显“顶梁柱”作用,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必须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必须体现姓党为民的政治本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国有企业有信心、有能力高质量地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关键基础材料、高端专用芯片、工业软件、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产业链等方面,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国有企业聚集了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理应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研发大国重器方面发挥排头兵作用。如何当好排头兵?答案仍是改革。